史記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史記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複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當周宣王時失其守而為司馬氏司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閒司馬氏去周適晉晉中軍隨會奔秦而司馬氏入少梁

 索隱南正重以司天火正黎以司地張晏云南方陽也水配也水為陰故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兼地職臣瓚以為重黎氏是司天地之官司地者宜曰北正古文作非也揚雄譙周並以為然國語黎為火正以淳曜敦大光照四海又幽通賦云黎淳曜於高辛火正為是也

 集解應劭曰封為程國伯休甫字也索隱重司天而黎司地是代序天地也據左氏重是少昊之子黎乃顓頊之胤二氏二正所出各別而史遷意欲合二氏為一故總雲在周程伯休甫其後非也然(後)案〔後〕彪之序及干寶皆云司馬氏黎之後是也今總稱伯休甫是重黎之後者凡言地卽舉天稱黎則兼重自是相對之文其實二官亦通職然休甫則黎之後也亦是太史公欲以史為己任言先代天官所以兼稱重耳正義括地志安陵故城在雍州咸陽東二十一里周之程邑也

 正義司馬彪序云南正黎後世為司馬氏

 索隱司馬夏官卿不掌國史自是先代兼為史衞宏云司馬氏周史佚之後不知何據

 集解張晏曰周惠王襄王有子頹叔帶之難故司馬氏奔晉

 索隱案左氏隨會自晉奔秦後乃奔魏自魏還晉漢書云會奔秦魏也

 索隱古梁國也秦滅之改曰少梁後名夏陽正義春秋隨會奔秦其後自秦入魏而還晉也隨會為晉中軍將少梁古梁國也嬴姓在同州韓城縣南二十二里是時屬晉

  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衞或在趙或在秦其在衞者相中山在趙者以傳劍論顯蒯聵其後也在秦者名錯與張儀爭論於是惠王使錯將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錯孫靳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陽靳與武安君坑趙長平軍還而與之俱賜死杜郵葬於華池靳孫昌昌為秦主鐵官當始皇之時蒯聵玄孫卬一〇為武信君將一一而徇朝歌諸侯之相王王卬於殷一二漢之伐楚卬歸漢以其地為河內郡昌生無澤一三無澤為漢巿長無澤生喜喜為五大夫皆葬高門一四喜生談談為太史公一五

 集解徐廣曰名喜也

 索隱何法盛晉書及司馬氏系本名凱正義何法盛晉書及晉譙王司馬無忌司馬氏系本皆云名凱

 集解服虔曰世善傳劍也蘇林曰傳手搏論而釋之晉灼曰史記吳起非信仁廉勇不能傳劍論兵書索隱服虔云代善劍也解所以稱傳也蘇林云傳作言手搏論而釋之所以知名也

 正義五怪反如淳云刺客傳之蒯聵也

 集解蘇林曰郡守也

 集解徐廣曰一作索隱上音七各反下音紀釁反漢書

 集解文穎曰趙孝成時

 索隱下音尤李奇曰地名在咸陽西三秦記其地後改為李里者也

 集解晉灼曰地名在鄠縣索隱晉灼云在鄠縣非也案司馬遷碑在夏陽西北四里正義括地志華池在同州韓城縣西南七十里在夏陽故城西北四里

 一〇索隱晉譙國司馬無忌作司馬氏系本云蒯聵生昭豫昭豫生憲憲生卬

 一一集解徐廣曰張耳傳云武臣自號武信君索隱漢書武臣號武信君

 一二索隱漢書云項羽封卬為殷王

 一三索隱漢書毋擇並音亦也

 一四集解蘇林曰長安北門也瓚曰長安城無高門索隱蘇說非也案遷碑在夏陽西北去華池三里 正義括地志高門原俗名馬門原在同州韓城縣西南十八里漢司馬遷墓在韓城縣南二十二里夏陽縣故城東南有司馬遷塚在高門原上也

 一五集解如淳曰漢儀注太史公武帝置位在丞相上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遷死後宣帝以其官為令行太史公文書而已瓚曰百官表無太史公茂陵中書司馬談以太史丞為太史令 索隱案茂陵書談以太史丞為太史令遷所著書尊其父云然稱太史公皆遷稱述其父所作其實亦遷之詞而如淳引衞宏儀注稱位在丞相上謬矣案百官表又無其官且修史之官國家別有著撰則令郡縣所上圖書皆先上之而後人不曉誤以為在丞相上耳正義虞喜志林云古者主天官者皆上公自周至漢其職轉卑然朝會坐位猶居公上尊天之道其官屬仍以舊名尊而稱也下文太史公旣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遷又云卒三歲而遷為太史公又云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又云汝複為太史則續吾祖矣觀此文虞喜說為長乃書談及遷為太史公皆遷自書之漢舊儀云太史公秩二千石卒史皆秩二百石然瓚及韋昭桓譚之說皆非也以桓譚之說釋在武本紀也


  太史公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閒愍學者之不達其意而師悖乃論六家之要指曰

 正義天官書云星則唐都

 集解徐廣曰災川人

 集解徐廣曰儒林傳曰黃生好黃老之術

 正義布內反顏云惑也各習師書惑於所見也

    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塗夫陰陽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嘗竊觀陰陽之術大祥而衆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徧循然其強本節用不可廢也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儉而善失眞孫守真按儉=檢字形結構換部首單字想複詞檢點檢覈檢=驗檢驗儉=僉=憸僉壬僉佞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則不然以為人主天下之儀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隨如此則主勞而臣逸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羨孫守真按單字想複詞健忘(=善忘)之健極也絀聰明孫守真按絀=黜字形結構換部首一〇釋此而任術夫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孫守真按大=太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耳形神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

 集解張晏曰謂易系辭正義張晏云謂易系辭下二句是系辭文也

 索隱六家同歸於正然所從之道殊塗學或有傳習省察或有不省者耳

 集解徐廣曰一作駰案李奇曰月令星官是其枝葉也索隱漢書大詳言我觀陰陽之術大詳而今此作於義為疏也正義顧野王云善也吉凶之先見也

 正義言拘束於日時令人有所忌畏也

 正義韋云墨翟之術也尚儉後有隨巢子傳其術也

 索隱遍音遍遍循言難盡用也

 索隱名家流出於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孔子必也正名乎名家知禮亦異數是儉也受命不受辭或失其眞也

 索隱贍音巿艷反漢書古今字異也

 集解如淳曰「『知雄守雌是去健也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去羨也

 一〇索隱如淳曰「『不尚賢絕聖棄智

    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集解張晏曰八位八卦位也十二度十二次也二十四節就中氣也各有禁忌謂日月也

    夫儒者以六蓺為法孫守真按法則同義複詞六蓺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雖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堯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階三等孫守真按等級同義複詞單字想複詞階級拾級而上茅茨不翦採椽不刮孫守真按猶雕飾也彫蟲篆刻之彫字形結構兼音義+單字想複詞字形結構換部首+單字想複詞刮=括囊括食土簋啜土刑孫守真按刑=型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猶笵也糲粱之食藜霍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舉音不盡其哀孫守真按音樂同義複詞教喪禮必以此為萬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則尊卑無別也夫世異時移事業不必同故曰儉而難遵要曰強本節用則人給家足之道也墨子之所長雖百家弗能廢也

 索隱自此已下韓子之文故稱

 正義屋蓋曰茨以茅覆屋

 索隱韋昭云採椽櫟榱也正義採取為椽不刮削也

 集解徐廣曰一作駰案服虔曰土簋用土作此器

 正義顏云所以盛飯也所以盛羹也土謂燒土為之卽瓦器也

 集解張晏曰一斛粟七米為糲瓚曰五斗粟三斗米為糲音剌韋昭曰索隱服虔云粗米也三倉好粟正義粗米也脫粟也粟也謂食脫粟之粗飯也

 正義似藿而表赤豆葉也

 正義以桐木為棺厚三寸也

    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職不得相逾越雖百家弗能改也

 索隱親親父為首尊尊君為首也

    名家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其意專決於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儉而善失眞若夫控名責實參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集解服虔曰繳音近叫呼謂煩也如淳曰繳繞猶纏繞不通大體也

 集解晉灼曰引名責實參錯交互明知事情

    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埶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有度無度因物與合故曰聖人不朽時變是守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羣臣並至使各自明也其實中其聲者謂之端實不中其聲者謂之窾孫守真按先抓動詞·找對詞性動詞其實其聲名詞一〇窾言不聽姦乃不生賢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一一光耀天下復反無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複生離者不可複反故聖人重之由是觀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一二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正義無為者守淸淨也無不為者生育萬物也

 正義各守其分故易行也

 正義幽深微妙故難知也

 正義任自然也

 集解韋昭曰因物為制

 正義因時之物成法為業

 正義因其萬物之形成度與合也

 索隱故曰聖人不朽因者君之綱此出鬼谷子遷引之以成其章故稱故曰正義言聖人教跡不朽滅者順時變化

 正義言因百姓之心以教唯執其綱而已

 一〇集解徐廣曰音款空也駰案李奇曰聲別名也索隱窾音款漢書空也故申子云款言無成是也聲者名也以言實不稱名則謂之空空有聲也

 一一正義上胡本反混混者元氣(神者)之貌也

 一二集解韋昭曰聲氣者神也枝體者形也

  太史公旣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遷

  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游江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北涉汶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厄困鄱彭城過梁楚以歸於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昆明還報命

 集解徐廣曰在馮翊夏陽縣駰案蘇林曰禹所鑿龍門也 正義括地志龍門在同州韓城縣北五十里其山更黃河夏禹所鑿者也龍門山在夏陽縣遷卽漢夏陽縣人也至唐改曰韓城縣

 正義河之北山之南也在龍門山南也

 索隱遷及事伏生是學誦古文尚書劉氏以為左傳國語系本等書是亦名古文也

 集解張晏曰禹巡狩至會稽而崩因葬焉上有孔穴民閒云禹入此穴 索隱越絕書禹上茅山大會計更名曰會稽張勃吳錄本名苗山一名覆釜禹會諸侯計功改曰會稽上有孔號曰禹穴也 正義括地志石箐山一名玉笥山又名宛委山卽會稽山一峰也在會稽縣東南十八里吳越春秋禹案黃帝中經九山東南天柱號曰宛委赤帝左闕之填承以文玉覆以盤石其書金簡靑玉為字編以白銀皆瑑其文禹乃東巡登衡山血白馬以祭禹乃登山仰天而笑忽然而臥夢見繡衣男子自稱玄夷倉水使者卻倚覆釜之山東顧謂禹曰欲得我山神書者齊於黃帝之岳岩(岩)〔嶽〕之下三月季庚登山發石禹乃登宛委之山發石乃得金簡玉字以水泉之脈山中又有一穴深不見底謂之禹穴史遷云上會稽探禹穴卽此穴也

 索隱山海經南方蒼梧之丘蒼梧之泉在營道南其山九峰皆相似故曰九疑張晏云九疑舜葬故窺之尋上探禹穴蓋以先聖所葬處有古冊文故探窺之亦搜採遠矣正義九疑山在道州

 正義沅水出朗州湘水出道州北東北入海

 正義兩水出兗州東北而南歷魯

 集解徐廣曰嶧音亦縣名有山也鄱音皮薛三縣屬魯索隱鄱本音蕃今音皮田裦魯記靈帝末有汝南陳子游為魯相子游太尉陳蕃子也國人諱而改焉若如其說鄱皮聲相近後漸訛耳孫守真按皮→波→婆今音均似乃至同今同音)字形結構兼音義·聲音變化的關係·同音通假地理志魯國蕃縣應劭曰邾國也音皮正義縣名山名嶧山在鄒縣北二十二里地近曲阜於此行鄉射之禮括地志徐州滕縣漢蕃縣音翻漢末陳蕃子逸為魯相改音皮田裦魯記靈帝末汝南陳子斿為魯相陳蕃子也國人為諱而改焉

 集解徐廣曰元鼎六年平西南夷以為五郡其明年元封元年是也

  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故發憤且卒而子遷適使反見父於河洛之閒太史公執遷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絕於予乎汝複為太史則續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餘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稱誦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風孫守真按前已謂周公則此為誰豈非周公邵公乃周南召南耶國風之風然前後均為人物此獨非耶九陽神功第9招·對錯問題,回到二作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后稷也幽厲之後王道缺禮樂衰孔子修舊起廢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自獲麟以來四百有餘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

 集解徐廣曰摯虞曰古之周南今之洛陽索隱張晏云自陝已東皆周南之地也

 正義與音預

 集解駰案年表魯哀公十四年獲麟至漢元封元年三百七十一年

  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孫守真按紬=籀同音通假字形結構兼音義五年而當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歷始改建於明堂諸神受紀

 索隱博物志太史令茂陵顯武里大夫司馬遷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

 集解徐廣曰紬音抽索隱如淳云抽徹舊書故事而次述之徐廣音抽小顏云紬謂綴集之也

 索隱石室金匱皆國家藏書之處

 集解李奇曰遷為太史後五年適當於武帝太初元年此時述史記正義遷年四十二歲

 集解徐廣曰封禪序曰封禪則萬靈罔不禋祀駰案韋昭曰告於百神與天下更始著紀於是 索隱虞喜志林云改歷於明堂班之於諸侯諸侯羣神之主故曰諸神受紀孟康云句芒祝融之屬皆受瑞紀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易傳春秋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

 索隱先人謂先代賢人也 正義太史公司馬遷也先人司馬談也

 索隱孟子稱堯舜至湯五百餘歲湯至文王五百餘歲文王至孔子五百餘歲太史公略取於孟子而楊雄孫盛深所不然所謂多見不知量也以為淳氣育才豈有常數五百之期何異瞬息是以上皇相次或有萬齡為閒而唐堯禹比肩並列降及周室聖賢盈朝孔子之沒千載莫嗣安在於千年五百乎具述作者蓋記注之志耳豈聖人之倫哉

 索隱漢書晉灼云此古言己當述先人之業何敢自嫌值五百歲而讓也

  上大夫壺遂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太史公曰余聞董生曰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經紀人倫故長於行記先王之事故長於政記山川溪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於風樂樂所以立故長於和春秋辯是非故長於治人是故以節人以發和以道事以達意以道化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春秋文成數萬其指數千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失之豪厘差以千里故曰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後有賊而不知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為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死罪之名其實皆以為善為之不知其義一〇被之空言而不敢辭一一夫不通禮義之旨至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則犯一二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以天下之大過予之則受而弗敢辭春秋禮義之大宗也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

 索隱遂為詹事秩二千石故為上大夫也

 集解服虔曰仲舒也

 索隱是非謂褒貶諸侯之得失也

 索隱孔子之言見春秋太史公引之以成說也空言謂褒貶是非也空立此文而亂臣賊子懼也

 索隱孔子言我徒欲立空言設褒貶則不如附見於當時所因之事人臣有僭侈篡逆因就此筆削以褒貶深切著明而書之以為將來之誡者也

 索隱公羊傳善善及其子孫惡惡止其身

 集解張晏曰春秋萬八千字當言而云成數字誤也駰謂太史公此辭是述董生之言董仲舒自治公羊春秋公羊經傳凡有四萬四千餘字故云文成數萬不得如張議但論經萬八千字便謂之誤 索隱張晏曰春秋萬八千字此云文成數萬字誤也裴駰以遷述仲舒所論公羊經傳凡四萬四千故云數萬又非也小顏云史遷豈以公羊傳春秋春秋經一萬八千亦足稱數萬非字之誤也

 索隱弒君亡國及奔走者皆是失仁義之道本耳已者語終之辭也

 集解徐廣曰一云差以毫厘一云繆以千里駰案今易無此語易緯有之

 一〇正義其心實善為之不知義理則陷於罪咎

 一一集解張晏曰趙盾不知討賊而不敢辭其罪也

 一二正義顏云為臣下所干犯也一云違犯禮義

  壺遂曰孔子之時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斷禮義當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職萬事旣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論欲以何明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八卦堯舜之盛尚書載之禮樂作焉湯武之隆詩人歌之春秋采善貶惡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獨刺譏而已也漢興以來至明天子獲符瑞封禪改正朔易服色受命於穆淸澤流罔極海外殊俗重譯款塞請來獻見者不可勝道臣下百官力誦聖德猶不能宣盡其意且士賢能而不用有國者之恥主上明聖而德不布聞有司之過也且余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不述墮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而君比之於春秋謬矣

 集解晉灼曰唯唯謙應也否否不通者也

 集解如淳曰受天命淸和之氣正義於音烏顏云嘆辭也美也言天子有美德而教化淸也

 集解應劭曰叩也皆叩塞門來服從也如淳曰寬也請除守塞者自保不為寇害正義重譯更譯其言也

  於是論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於縲紲乃喟然而嘆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毀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周易孔子厄陳蔡春秋屈原放逐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於是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自黃帝始

 集解徐廣曰天漢三年正義從太初元年至天漢三年乃七年也

 正義太史公舉李陵李陵降也

 索隱謂其意隱微而言約也正義書隱微而約省者遷深惟欲依其隱約而成其志意也

 集解徐廣曰在湯陰

 正義卽呂氏春秋

 集解張晏曰武帝獲麟遷以為述事之端上紀黃帝下至麟止春秋止於獲麟也索隱服虔云武帝至雍獲白麟而鑄金作麟足形故云麟止遷作史記止於此春秋終於獲麟然也史記以黃帝為首而云述陶唐者五帝本紀贊云五帝尚矣尚書載堯以來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故述黃帝為本紀之首而以尚書雅正故稱起於陶唐


  維昔黃帝法天則地四聖遵序各成法度唐堯遜位虞舜不台厥美帝功萬世載之五帝本紀第一

 集解徐廣曰顓頊帝嚳

 索隱台音怡悅也或音胎非也

 索隱應劭云有本則紀有家則代有年則表有名則傳

  維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際德流苗裔夏桀淫驕乃放鳴條夏本紀第二

  維契作商爰及成湯太甲居桐德盛阿衡武丁得說乃稱高宗帝辛湛湎諸侯不享殷本紀第三

 正義音薛也

  維弃作稷德盛西伯武王牧野實撫天下幽厲昏亂旣喪酆鎬陵遲至赧洛邑不祀周本紀第四

  維秦之先伯翳佐禹穆公思義悼豪之旅以人為殉詩歌黃鳥昭襄業帝秦本紀第五

 索隱豪卽之異音師旅也正義穆公封崤山軍旅之尸

  始皇旣立並兼六國銷鋒鑄鐻維偃干革尊號稱帝矜武任力二世受運子嬰降虜始皇本紀第六

 集解徐廣曰嚴安上書銷其兵鑄以為鍾鐻也索隱下音巨鐘也

  秦失其道豪桀並擾項梁業之子羽接之殺慶救趙諸侯立之誅嬰背懷天下非之項羽本紀第七

 集解徐廣曰宋義為上將號慶子冠軍

  子羽暴虐漢行功德憤發蜀漢還定三秦誅籍業帝天下惟寧改制易俗高祖本紀第八

  惠之早霣諸呂不台崇強祿諸侯謀之殺隱幽友大臣洞疑遂及宗禍呂太后本紀第九

 正義音殞

 集解徐廣曰無台輔之德也一曰怡懌也不為百姓所說索隱徐廣音胎非也一音怡此贊本韻則怡懌為是

 集解徐廣曰趙隱王如意趙幽王友

 索隱洞是洞達為義言所共疑也

  漢旣初興繼嗣不明迎王踐祚天下歸心蠲除肉刑開通關梁廣恩博施厥稱太宗孝文本紀第十

  諸侯驕恣吳首為亂京師行誅七國伏辜天下翕然大安殷富孝景本紀第十一

  漢興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內修法度封禪改正朔易服色今上本紀第十二

  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本於茲於是略推三代世表第一

  幽厲之後周室衰微諸侯專政春秋有所不紀而譜牒經略五霸更盛衰欲睹周世相先後之意十二諸侯年表第二

  春秋之後陪臣秉政強國相王以至於秦卒並諸夏滅封地擅其號六國年表第三

  秦旣暴虐楚人發難項氏遂亂漢乃扶義征伐八年之閒天下三嬗事繁變衆故詳著秦楚之際月表第四

  漢興已來至于太初百年諸侯廢立分削譜紀不明有司靡踵彊弱之原云以世漢興已來諸侯年表第五

 集解徐廣曰一作雲已(天)漢序〔傳〕曰義依霍庶幾云已索隱踵謂繼也字當作當作並誤耳皆語助之辭也正義言漢興已來百年諸侯廢立分削譜紀不能明其嗣有司無所踵繼其後乃云強弱之原云以世相代(相)不能有所錄紀也

  維高祖元功輔臣股肱剖符而爵澤流苗裔忘其昭穆或殺身隕國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惠景之閒維申功臣宗屬爵邑惠景閒侯者年表第七

  北討彊胡南誅勁越征伐夷蠻武功爰列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

  諸侯旣彊七國為從子弟衆多無爵封邑推恩行義其埶銷弱德歸京師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國有賢相良將民之師表也維見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賢者記其治不賢者彰其事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

  維三代之禮所損益各殊務然要以近性情通王道故禮因人質為之節文孫守真按性質同義複詞∴人質=人性略協古今之變禮書第一

  樂者所以移風易俗也自雅頌聲興則已好鄭衞之音鄭衞之音所從來久矣人情之所感遠俗則懷樂書以述來古孫守真按比次單字想複詞往來同義複詞(雙極義)∴來古=往古樂書第二

 集解徐廣曰樂者所以感和人情人情旣感則遠方殊俗莫不懷柔向化也

 索隱來古卽古來也言比樂書以述自古已來樂之興衰也孫守真按排比比次櫛比單字想複詞

  非兵不彊非德不昌黃帝武以興二世以崩可不慎歟司馬法所從來尚矣太公王子能紹而明之切近世極人變律書第三

 索隱律書之贊而云非兵不强則此律書兵書古者師出以律則凡出軍皆聽律聲故云聞聲效勝負望敵知吉凶

 索隱黃帝有版泉之師武有鳴條牧野之戰而克桀

 正義古者師出以律凡軍出皆吹律聽聲律書云六律為萬事根本其於兵械尤所重望敵知吉凶聞聲效勝負故云司馬兵法所從來尚矣

 集解徐廣曰王子成甫

  律居陰而治陽歷居陽而治陰律歷更相治閒不容翲忽五家之文怫異維太初之元論曆書第四

 索隱忽者總文之微也翲者輕也言律歷窮陰陽之妙其閒不容絲忽也恐衍字耳 正義匹遙反今音匹沼反字當作禾芒表也一蠶口出絲也言律歷相治之閒不容比微細之物也

 索隱怫音悖一音扶物反怫亦悖也言金木水火土五家之文各相悖異不同也正義五家謂黃帝顓頊周之曆其文相戾乖異不同維太初之元論曆律為是故曆書自太初之元論之也

 集解徐廣曰一作

  星氣之書多雜禨祥不經推其文考其應不殊比集論其行事驗于軌度以次天官書第五

  受命而王封禪之符罕用則萬靈罔不禋祀追本諸神名山大川禮孫守真按追本溯源單字想複詞+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追本=溯源封禪書第六

 集解徐廣曰一云答應

  維禹浚川九州攸寧爰及宣防決瀆通溝河渠書第七

  維幣之行以通農商其極則玩巧並兼茲殖爭於機利去本趨末平準書以觀事變第八

 索隱維獘之行上獘音幣帛錢也

 索隱杬巧上五官反下苦孝反

  太伯避歷江蠻是適文武攸興古公王跡闔廬弒僚賓服荆楚夫差克齊子胥鴟夷信嚭親越吳國旣滅嘉伯之讓吳世家第一

  申呂肖矣尚父側微卒歸西伯文武是師功冠羣公繆權於幽番番黃髮爰饗營丘不背柯盟桓公以昌九合諸侯霸功顯彰田闞爭寵姜姓解亡嘉父之謀齊太公世家第二

 集解徐廣曰肖音痟痟猶衰微索隱徐廣注肖音痟痟猶衰微其音訓不可知從出也今案肖謂微弱而省少所謂申呂雖衰正義肖音痟呂尚之祖封於申呂后痟微故尚父微賤也

 集解徐廣曰錯也猶云纏結也權智潛謀幽昧不顯所謂太公陰謀索隱繆謂綢繆也音亡又反又謂太公綢繆為權謀於幽昧不明著謂太公之陰謀也 正義繆音武彪反言呂尚綢繆於幽權之策六韜三略陰符七術之屬也

 集解番音婆毛萇云番番威勇武貌孫守真按得音之今即與同音矣黃髮言老人髮白而更黃也

 集解徐廣曰一云一作

  依之違之周公綏之憤發文德天下和之輔翼成王諸侯宗周隱桓之際是獨何哉三桓爭強魯乃不昌嘉旦金縢周公世家第三

  武王克紂天下未協而崩孫守真按協和同義複詞成王旣幼管蔡疑之淮夷叛之於是召公率德安集王室以寧東土燕(易)〔噲〕之禪乃成禍亂甘棠之詩燕世家第四

 索隱謂王噲禪其相子之後卒危亂也

  管蔡相武庚將寧舊商及旦攝政二叔不饗殺鮮放度周公為盟大任十子周以宗彊嘉仲悔過管蔡世家第五

 索隱系家云管叔名鮮蔡叔名度霍叔名處也

 索隱太任文王妃十子伯邑考武王曹是也

 正義蔡叔度之子蔡仲也

  王後不絕舜禹是說維德休明苗裔蒙烈百世享祀爰周陳杞楚實滅之齊田旣起舜何人哉陳杞世家第六

  收殷餘民叔封始邑申以商亂酒材是告及朔之生衞頃不寧南子惡蒯聵子父易名周德卑微戰國旣彊衞以小弱角獨後亡喜彼康誥衞世家第七

 索隱衞頃公也

  嗟箕子乎嗟箕子乎正言不用乃反為奴武庚旣死周封微子襄公傷於泓君子孰稱景公謙德熒惑退行剔成暴虐宋乃滅亡嘉微子問太師宋世家第八

 正義水名公羊傳宋與楚人期戰於泓之陽宋師大敗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臨大事而不忘禮雖文王之戰亦不過此也

 集解徐廣曰一云宋剔成君生偃 索隱上音逷成

  武王旣崩叔虞邑唐君子譏名卒滅武公驪姬之愛亂者五世重耳不得意乃能成霸六卿專權晉國以秏嘉文公錫圭鬯晉世家第九

 正義謂晉穆侯太子名仇少子名成師也

 正義智伯中行

  重黎業之吳回接之殷之季世粥子牒之周用熊繹熊渠是續莊王之賢乃復國陳旣赦鄭伯班師華元懷王客死蘭咎屈原好諛信讒楚並於秦嘉莊王之義楚世家第十

 正義楚莊王都陳

  少康之子實賓南海文身斷發黿鱓與處旣守封禺奉禹之祀句踐困彼乃用種嘉句踐夷蠻能修其德滅強吳以尊周室越王句踐世家第十一

 正義吳越春秋啟使歲時祭禹於越立宗廟南山之上封少康庶子無餘於越使祠禹至句踐遷都山陰立禹廟為始祖廟越亡遂廢也今禹廟在會稽山下

 索隱蚖鱓元鼉二音

 集解徐廣曰封禺山在武康縣南

  桓公之東太史是庸及侵周禾王人是議祭仲要盟鄭久不昌子產之仁紹世稱賢三晉侵伐鄭納於韓嘉厲公納惠王鄭世家第十二

  維驥騄耳乃章造父趙夙事獻衰續厥緒佐文尊王卒為晉輔襄子困辱乃禽智伯孫守真按禽=擒字形結構換部首主父生縛餓死探爵王遷闢淫良將是斥嘉鞅討周亂趙世家第十三

 正義楚為反

  畢萬爵魏卜人知之及絳戮干戎翟和之文侯慕義子夏師之惠王自矜齊秦攻之旣疑信陵諸侯罷之卒亡大梁王假廝之嘉武佐晉文申霸道魏世家第十四

  韓厥陰德趙武攸興紹絕立廢晉人宗之昭侯顯列申子庸之疑非不信秦人襲之嘉厥輔晉匡周天子之賦韓世家第十五

  完子避難適齊為援陰施五世齊人歌之成子得政田和為侯王建動心乃遷於共嘉威宣能撥濁世而獨宗周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周室旣衰諸侯恣行仲尼悼禮廢樂崩追脩經術以達王道匡亂世反之於正見其文辭為天下制儀法六蓺之統紀於後世孔子世家第十七

  桀紂失其道而湯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秦失其政而陳涉發迹諸侯作難風起雲蒸孫守真按蒸騰同義複詞單字想複詞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發難陳涉世家第十八

 正義周失其道至秦之時諸侯力事乎爭強

  成皋之臺薄氏始基詘意適代厥崇諸竇栗姬偩貴王氏乃遂陳后太驕卒尊子夫嘉夫德若斯外戚世家十九

  漢旣譎謀禽信於陳越荆剽輕乃封弟交為楚王爰都彭城以彊淮泗為漢宗藩戊溺於邪禮復紹之嘉游輔祖楚元王世家二十

 正義楚王交字也高祖也

  維祖師旅劉賈是與為布所襲喪其荆營陵激呂乃王琅邪怵午信齊往而不歸遂西入關遭立孝文獲復王燕天下未集澤以族為漢藩輔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正義謂祝午也

  天下已平親屬旣寡悼惠先壯實鎮東土哀王擅興發怒諸呂駟鈞暴戾京師弗許厲之內淫禍成主父嘉肥股肱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楚人圍我滎陽相守三年蕭何塡撫山西孫守真按塡(填)=鎮字形結構換部首推計踵兵給糧食不絕使百姓愛漢不樂為楚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

 正義謂華山之西也

  與信定魏破趙拔齊遂弱楚人續何相國不變不革黎庶攸寧嘉參不伐功矜能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

  運籌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於易為大於細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六奇旣用諸侯賓從於漢呂氏之事平為本謀終安宗廟定社稷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諸呂為從謀弱京師而勃反經合於權吳楚之兵亞夫駐於昌邑以厄齊趙而出委以梁絳侯世家第二十七

  七國叛逆蕃屏京師唯梁為捍偩愛矜功幾獲於禍嘉其能距吳楚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五宗旣王親屬洽和諸侯大小為藩爰得其宜僭擬之事稍衰貶矣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三子之王文辭可觀三王世家第三十

  末世爭利維彼奔義讓國餓死天下稱之伯夷列傳第一

  晏子儉矣夷吾則奢齊桓以霸景公以治管晏列傳第二

  李耳無為自化淸淨自正韓非揣事情循埶理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自古王者而有司馬法穰苴能申明之司馬穰苴列傳第四

  非信廉仁勇不能傳兵論劍與道同符內可以治身外可以應變君子比德焉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維建遇讒爰及子奢尚旣匡父伍員奔吳伍子胥列傳第六

  孔氏述文弟子興業咸為師傅崇仁厲義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鞅去衞適秦能明其術彊霸孝公後世遵其法商君列傳第八

  天下患衡秦毋饜而蘇子能存諸侯約從以抑貪強蘇秦列傳第九

  六國旣從親而張儀能明其說復散解諸侯張儀列傳第十

  秦所以東攘雄諸侯樗里甘茂之策樗里甘茂列傳第十一

 集解徐廣曰一作

  苞河山圍大梁使諸侯斂手而事秦者魏冉之功穰侯列傳第十二

 集解徐廣曰一作

  南拔鄢郢北摧長平遂圍邯鄲武安為率破荆滅趙王翦之計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獵儒墨之遺文明禮義之統紀絕惠王利端列往世興衰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集解徐廣曰一作

  好客喜士士歸於薛為齊捍楚魏孟嘗君列傳第十五

  爭馮亭以權如楚以救邯鄲之圍使其君複稱於諸侯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集解徐廣曰一作太史公譏平原曰利令智昏故云爭馮亭反權

  能以富貴下貧賤賢能詘於不肖唯信陵君為能行之魏公子列傳第十七

  以身徇君遂脫彊秦使馳說之士南鄕走楚者黃歇之義春申君列傳第十八

  能忍訽於魏齊而信威於彊秦推賢讓位二子有之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當作范雎蔡澤列傳有邊讀邊讀右邊有邊讀邊讀左邊字形結構兼音義

 集解徐廣曰訽音逅索隱火候反辱也

  率行其謀連五國兵為弱燕報彊齊之讎雪其先君之恥樂毅列傳第二十

  能信意彊秦而屈體廉子用徇其君俱重於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

  湣王旣失臨淄而奔莒唯田單用卽墨破走騎劫遂存齊社稷田單列傳第二十二

  能設詭說解患於圍城輕爵祿樂肆志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

  作辭以諷諫連類以爭義離騷有之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

  結子楚親使諸侯之士斐然爭入事秦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曹子匕首魯獲其田齊明其信豫讓義不為二心刺客列傳第二十六

  能明其畫因時推秦遂得意於海內斯為謀首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為秦開地益衆北靡匈奴據河為塞因山為固建榆中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塡趙塞常山以廣河內弱楚權明漢王之信於天下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

  收西河上黨之兵從至彭城越之侵掠梁地以苦項羽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

  以淮南叛楚歸漢漢用得大司馬殷卒破子羽於垓下黥布列傳第三十一

 集解徐廣曰堤塘之名也

  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拔魏趙定燕齊使漢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滅項籍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楚漢相距鞏洛而韓信為塡潁川盧綰絕籍糧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諸侯畔項王孫守真按畔=叛字形結構換部首部件一在右一在左如是而已不要死在一點上永遠注意對立面·層面整體動態觀·七星大法唯齊連子羽城陽漢得以閒遂入彭城田儋列傳第三十四

  攻城野戰獲功歸報商有力焉非獨鞭策又與之脫難樊酈列傳第三十五

  漢旣初定文理未明蒼為主計整齊度量序律曆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

  結言通使約懷諸侯諸侯咸親歸漢為藩輔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

  欲詳知秦楚之事維周緤常從高祖平定諸侯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

 索隱蒯成上音裴其字音從崩邑又音浮

  徙彊族都關中和約匈奴明朝廷禮次宗廟儀法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

  能摧剛作柔卒為列臣欒公不劫於埶而倍死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

  敢犯顏色以達主義不顧其身為國家樹長畫袁盎朝錯列傳第四十一

  守法不失大理言古賢人增主之明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

  敦厚慈孝訥於言敏於行務在鞠躬君子長者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

  守節切直義足以言廉行足以厲賢任重權不可以非理撓田叔列傳第四十四

  扁鵲言醫為方者宗守數精明後世(修)〔循〕序弗能易也而倉公可謂近之矣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

  維仲之省厥濞王吳遭漢初定以塡撫江淮之閒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

 集解徐廣曰吳王之王由父省

  吳楚為亂宗屬唯嬰賢而喜士士鄕之率師抗山東滎陽魏其武安列傳第四十七

  智足以應近世之變寬足用得人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

  勇於當敵仁愛士卒號令不煩師徒鄕之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

  自三代以來匈奴常為中國患害欲知彊弱之時設備征討匈奴列傳第五十

  直曲塞廣河南破祁連通西國靡北胡衞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

  大臣宗室以侈靡相高唯弘用節衣食為百吏先平津侯列傳第五十二

  漢旣平中國而佗能集楊越以保南藩納貢職南越列傳第五十三

  吳之叛逆甌人斬濞葆守封禺為臣東越列傳第五十四

 集解徐廣曰今之永寧是東甌也

 索隱上音保言東甌被越攻破之後保封禺之山今在武康縣也

  燕丹散亂遼閒滿收其亡民厥聚海東以集眞藩葆塞為外臣朝鮮列傳第五十五

 集解徐廣曰一作藩音普寒反

  唐蒙使略通夜郎而邛笮之君請為內臣受吏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

  子虛之事大人賦說靡麗多誇然其指風諫歸於無為作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黥布叛逆子長國之以塡江淮之南安剽楚庶民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

  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無稱亦無過行循吏列傳第五十九

  正衣冠立於朝廷而羣臣莫敢言浮說長孺矜焉好薦人稱長者壯有漑汲鄭列傳第六十

 集解徐廣曰一作

  自孔子卒京師莫崇庠序唯建元元狩之閒文辭粲如也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民倍本多巧姦軌弄法善人不能化唯一切嚴削為能齊之酷吏列傳第六十二

  漢旣通使大夏而西極遠蠻引領內鄕欲觀中國大宛列傳第六十三

  救人於戹振人不贍仁者有乎不旣信孫守真按食訖為既(ㄐ丨ˋ說文小食也人言為信既信即食言〇或信諾同義複詞既信即子路無宿諾之宿諾宿慧之宿之為宿一宿乃已宿已然矣信宿為再宿再然已亦作早先也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故爾亦人言為信也〇相對位置有相關字義與下文倍言不倍言孫守真按倍=背字形結構兼音義·同音通假義者有取焉游俠列傳第六十四

 集解徐廣曰一云不慨信

  夫事人君能說主耳目和主顏色而獲親近非獨色愛能亦各有所長佞幸列傳第六十五

  不流世俗不爭埶利上下無所凝滯人莫之害以道之用滑稽列傳第六十六孫守真按有邊讀邊讀右邊ㄍㄨˇ ㄐ丨

  齊趙為日者各有俗所用欲循觀其大旨日者列傳第六十七

 索隱日者傳云無以知諸國之俗今褚先生唯記司馬季主之事也

 集解徐廣曰一作

  三王不同龜四夷各異卜然各以決吉凶略闚其要龜策列傳第六十八

 索隱三王不同龜四夷各異卜其書旣亡無以紀其異今褚少孫唯取太卜占龜之雜說詞甚煩蕪不能裁剪妄皆穿鑿此篇不才之甚也

  布衣匹夫之人不害於政不妨百姓取與以時而息財富孫守真按利息的息單字想複詞智者有采焉孫守真按采=採字形結構換部首採取同義複詞單字想複詞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維我漢繼五帝末流接三代(統)〔絕〕業周道廢秦撥去古文焚滅詩書故明堂石室金匱玉版圖籍散亂於是漢興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為章程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詩書往往閒出矣自曹參薦蓋公言黃老而賈生晁錯明申公孫弘以儒顯百年之閒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續纂其職於戲孫守真按∵字形結構兼音義有邊讀邊讀左上邊於=嗚字形結構兼音義·聲音變化的關係∴於戲=嗚呼余維先人嘗掌斯事顯於唐虞至于周復典之故司馬氏世主天官至於余乎欽念哉欽念哉罔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迹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論考之行事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于茲著十二本紀旣科條之矣並時異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禮樂損益律曆改易兵權山川鬼神天人之際承敝通變作八書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輻共一轂運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孫守真按字形結構兼音義·字形結構換部首∵拂→費(費縣)∴拂=弼同音通假·聲音變化的關係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義俶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太史公書一〇序略以拾遺補蓺一一成一家之言厥協六經異傳一二整齊百家雜語一三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一四俟後世聖人君子一五第七十一六

 集解如淳曰刻玉版以為文字

 集解如淳曰歷數之章術也程者權衡丈尺斛斗之平法也瓚曰茂陵書丞相為工用程數其中言百工用材多少之量及制度之程品者是也

 索隱姓也古合反

 索隱此天官非周禮塚宰天官乃謂知天文星歷之事為天官且遷實黎之後而黎氏後亦總稱重黎以重本司天故太史公代掌天官蓋天官統太史之職言史是歷代之職恐非實事然衞宏以為司馬氏周史佚之後故太史談云予之先人周之太史蓋或得其實也

 索隱舊聞有遺失放逸者網羅而考論之也

 索隱並時則年歷差殊亦略言難以明辯故作表也

 索隱兵權卽律書也遷沒之後褚少孫以律書補之今律書亦略言兵也山川河渠書鬼神封禪書故云山川鬼神也

 集解駰案漢書音義象黃帝以下三十世家老子言車三十輻運行無窮以象王者如此也正義顏云此說非也言衆星共繞北辰諸輻咸歸車羣臣尊輔天子也

 索隱己音紀言扶義倜儻之士能立功名於當代不後於時者也

 一〇索隱桓譚云遷所著書成以示東方朔朔皆署曰太史公則謂太史公是朔稱也亦恐其說未盡蓋遷自尊其父著述稱之曰或云遷外孫楊惲所稱事或當爾也

 一一集解李奇曰六蓺也索隱漢書補闕此云謂補六義之闕也

 一二索隱遷言以所撰取協於六經異傳諸家之說耳謙不敢比經蓺也異傳者如子夏易傳毛公及韓嬰外傳伏生尚書大傳之流者也

 一三正義太史公撰史記言其協於六經異文整齊諸子百家雜說之語謙不敢比經藝也異傳謂如丘明春秋外傳國語子夏易傳毛公詩傳韓詩外傳伏生尚書大傳之流也

 一四索隱言正本藏之書府副本留京師也穆天子傳天子北征至於羣玉之山河平無險四徹中繩先王所謂策府郭璞云古帝王藏策之府則此謂藏之名山是也

 一五索隱以俟後聖君子此語出公羊傳言夫子制春秋以俟後聖君子亦有樂乎此也

 一六集解駰案衞宏漢書舊儀注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後坐舉李陵陵降匈奴故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

  太史公曰余述歷黃帝以來至太初而訖百三十篇

 集解駰案漢書音義十篇缺有錄無書張晏曰遷沒之後景紀武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已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蒯列傳成之閒褚先生補闕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日者列傳言辭鄙陋非遷本意也 索隱漢書十篇有錄無書張晏曰遷沒之後景紀武紀禮書樂書兵書將相表三王世家日者龜策傳傅靳等列傳也景紀取班書補之武紀專取封禪書禮書取荀卿禮論禮·樂記兵書不補略述律而言兵遂分歷述以次之三王系家空取其策文以緝此篇何率略且重非當也日者不能記諸國之同異而論司馬季主龜策直太卜所得占龜兆雜說而無筆削之功何蕪鄙也

 索隱述贊太史良才寔纂先德周遊歷覽東西南北事覈詞簡是稱實錄報任投書申李下獄惜哉殘缺非才妄續